【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現代人晚睡、頻繁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乾澀、搔癢、畏光、有異物感等各種乾眼症狀,甚至暫時性視力模糊和角膜病變等各種乾眼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有時還會影響心理層面,可能產生憂鬱及焦慮不安等症狀。佑德中醫診所張賜興醫師表示,乾眼症在中醫學中主要由陰虛、內燥和虛火上炎引起的,若經常熬夜,飲食偏好油炸、辛辣食物或者年齡老化,都會耗損津液,導致肝腎陰虛,進而誘發乾眼症。據調查乾眼症是眼科門診相當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全球的盛行率大約是5%至35%;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近3分之1民眾可能患有乾眼症,而且乾眼症有年輕化的趨勢,且統計出來年紀越大,得到乾眼症的機率越大,且女性得到的比例明顯的高於男性。
中醫觀點論誘發乾眼症因素 治療強調補血氣、護肝腎
就醫學理論來看,乾眼症是因眼睛淚液分泌不足或分佈不均,導致淚液過度蒸發,使眼球表面無法保持濕潤。張賜興醫師依中醫觀點解釋,中醫探究乾眼症問題,認為其原因在於津液不足與分佈不均,而陰精虧虛則是發病的基礎,燥邪則為標,舉凡熬夜、睡眠不足、常吃油炸和辛辣物等習慣,都容易引發肝腎陰虛,容易產生乾眼症。
張賜興醫師說明,乾眼症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灼熱感、搔癢、畏光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應該先到眼科檢查,排除其他系統性疾病,再考慮中醫治療。而中醫治療乾眼症,主要強調補血氣和調肝腎,除了依據患者的體質調理中藥藥方,同時建議患者平時應多吃潤燥的食物,如桑椹、枸杞、生地、海參、黑木耳及葡萄、櫻桃、藍莓、紅莓、覆盆子、草莓以及加州李等水果,或茄子、紅菜、紫地瓜及甜菜根等蔬菜。這些黑色、紅色和紫色的食物,都有助於滋補陰虛和血虧的狀況。另外補充6大營養素如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葉黃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C、花青素等食物也有助改善眼睛乾澀症狀。
張賜興醫師舉例,有1名更年期婦女睡眠品質不佳,眼睛乾澀已有多年,嘗試過西醫、針灸、按摩等多種療法都無法治癒,決定轉由中醫治療,前來診所看診。經過中醫辨證施治,同時以針灸和中藥治療,使用如四物湯、加味逍遙散、杞菊地黃丸、滋腎明目丸等等來補肝腎陰虛,並且輔以荷爾蒙補充,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等,治療約3個月後,患者的乾眼症狀已有顯著改善。
張賜興醫師補充說明,其他眼睛疾患如飛蚊症、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等問題,經由中醫辨證論治,一般也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中醫揭乾眼症預防與治療 穴位按摩促進血循緩解不適
「飲食和作息的調整,對乾眼症的預防和治療是重要關鍵。」張賜興醫師強調,三餐要定時定量,避免熬夜,最好能在晚上11點前入睡,以保證良好的睡眠品質,熬夜會傷肝腎陰虛,導致氣血虧虛,兩者互為因果,進而使身體產生乾燥現象。
另外,應避免飲用咖啡和茶葉等刺激性飲品,多吃安神食物,如蓮子、金針花、百合和柏子仁、香蕉、芝麻、牛奶等。另外建議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因為色胺酸在體內能合成褪黑激素,能有效幫助睡眠。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全麥製品、大豆、香蕉、優酪乳等;其他有助於幫助睡眠的食物還有蛋黃、牛奶、糙米、小麥胚芽、蘿蔔、南瓜、馬鈴薯、豆類、堅果類、全麥麵包、綠色蔬菜、芝麻、燕麥等。
除了改善飲食和作息,張賜興醫師建議可按摩眼周穴位,以緩解乾眼症狀,平時回到家可用濕熱毛巾熱敷眼部,注意溫度不要太高;此外,因為耳朵有很多穴位,藉由搓耳朵、拉揉耳垂,也有助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眼部不適。還有按摩內關、神門、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等鎮定安神穴位幫助睡眠也可間接改善乾眼症狀。
# 首圖來源/Freepik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近日高溫連連,熱傷害事件頻傳!台灣夏季悶熱,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濕度帶給人們的感受,這時就容易導致熱傷害。中醫師康涵菁表示,常見的熱傷害又可分為熱痙攣與熱昏厥。
常見熱傷害分熱痙攣與熱昏厥 又以中暑最致命
▸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熱暈厥: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其中以中暑是最需要小心的症狀,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至80%。
中暑分陽暑和陰暑 陽暑汗多不止、陰暑汗不出
康涵菁進一步說明,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其中「陽暑」多發生於在室外太陽曝曬及高溫環境中時間過長,持續大量流汗及大量流失體內電解質後,導致身體散熱不及和電解質失衡,產生身體發熱、汗多不止、頭暈、嘔吐、口渴不止等症狀。
至於「陰暑」則是因為溫度急遽改變,造成體溫調節系統跟不上外界變化,常發生於突然從高溫室外進入冷氣房內,或流汗後沒有快速擦乾而吹風,皮膚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導致體內熱沒有出路排出體外,持續在體內悶燒,產生身體烘熱或忽冷忽熱、汗不出、頭重脹、噁心想吐,甚至明顯腸胃痞悶感。
無論陽暑還是陰暑 有中暑症狀注意3大重點
康涵菁特別提醒,無論陽暑、陰暑,一旦有中暑症狀,請掌握以下3重點:
1.有效散熱及降溫:中暑急性期最重要需要先避免持續暴露於室外太陽及高溫環境中,保持通風及呼吸順暢,適度用涼毛巾對頭、頸、面部敷貼做降溫,狀態較穩定以後,可尋求中醫師做刮痧及清暑熱、益氣生津中藥等,做進一步疏散體內代謝不佳的餘熱
2.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存津液:穩定身體溫度不再持續升高後,身體需要補充過度流失的水分跟電解質,體溫過高時身體會利用排汗將毛孔打開,作為散熱機制,因此適當補回水分除了可以進一步穩定體溫外,也避免血液濃稠度過高,進而心跳及血液循環加快,心肺負荷上升,血壓隨之起伏,血脂血糖穩定度下降,血管壁發炎反應加重,甚至因為熱代謝不良更容易造成神經興奮性上升,容易讓患有三高疾病及心臟疾病患者身體狀態起伏過大。
3.理氣醒腦安神:穩定了基本生理機制運作後,中醫強調氣血平衡及氣機通暢,透過刮痧、穴位刺激針法補瀉、中藥藥性引導臟腑氣血平衡、及灸療等,可以有效恢復中暑後頭暈、昏脹、視物模糊、注意力下降、腸胃不適等症狀。
消暑按壓穴位有幫助? 中醫師提供3穴位助緩解
除了需要注意以上3點之外,中醫師周大翔也提醒,消暑可以按壓以下3大穴位:
1.印堂穴:屬於經外奇穴,位於額部兩眉頭中間,主治頭痛、眩暈、耳目混濁不清、失眠、高血壓等,中暑時甚至在此穴會容易掐捏出紅腫狀的熱邪表現,反覆揉壓疏散積聚局部的熱,可以有效緩解頭部症狀
2.百會穴:屬督脈,位於頭頂正中央,從兩耳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兩條線的交接點就是百會穴。具有助眠、安神、緩解疲勞、調整自律神經平衡及改善氣血循環等功效。
3.太陽穴:屬於經外奇穴,位於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可治療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腦部循環不良等症狀。
# 首圖來源/Freepik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健康的生活習慣與長壽息息相關,最近1項研究確認了,如果在中年時期開始養成8種習慣,就可以使壽命延長20年以上。該研究團隊評估了參與美國退伍軍人事務局「百萬軍人計畫」(Million Veteran Program),且年齡介於40至99歲之間的70萬名退伍軍人資料,而在追蹤期間內,有超過30,000名參與者去世。
採取8種健康的生活習慣 有助於延長壽命
Xuan-Mai T. Nguyen在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營養學會年會(Nutrition 2023)上,發布了研究分析結果,在此項研究中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s),評估了全因死亡率,並使用多重生命表方法(multi-state life table method),分別計算了男性退伍軍人和女性退伍軍人的壽命。
研究發現,那些在40歲時採用8種健康生活方式習慣的人,比沒有養成這8種習慣的人壽命更長。另外,研究人員表示,採用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為男性延長24年的壽命,女性則能延長23年的壽命。不妨從現在起養成以下8種健康的生活習慣:
1.養成運動習慣。
2.避免抽菸。
3.管理壓力。
4.健康飲食。
5.避免經常性酗酒。
6.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7.維持積極社交關係。
8.不對鴉片類藥物成癮。
有這些不良習慣恐提高死亡風險 應儘早做出改變
其中體能活動不足、使用鴉片類藥物和抽菸,對壽命的影響最大,甚至將死亡風險提高了30%到45%。此外,壓力、大量飲酒、不良飲食和不良的睡眠習慣,也將死亡風險提高了約20%,而缺乏積極社交關係,則會增加5%的死亡風險。
Xuan-Mai T. Nguyen表示,他們對於採用1種、2種、3種或8種生活方式,可能帶來的健康益處感到非常驚訝。從研究結果也可得知,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公共健康和個人健康都很重要,而且越早養成越好,不過,即使是到了40歲、50歲或60歲時,才做出微小的改變,仍然是有益健康的。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第2型糖尿病與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皆為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文字編輯:連慧婷
核稿編輯:陳珍妮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1項研究發現,即使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進行2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騎腳踏車,可能有助於提高大腦功能,這一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運動與睡眠不足之間關係的理解。
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 可望提高認知功能
這項研究主要是由樸茨茅斯大學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研究人員進行,他們評估了睡眠、含氧量和運動,對個人認知能力的影響,而此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理與行為》(Physiology and Behaviour)期刊上。研究指出,在完全或部分缺乏睡眠以及含氧量降低的情況下,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提高認知能力。
研究作者喬·科斯特洛(Joe Costello)表示,從現有的研究中得知,即使含氧量降低,運動也能改善或保持我們的認知表現,但第1項研究表明,在完全或部分睡眠不足以及缺氧的情況下,運動也能提高認知表現。
該研究團隊進行2個實驗,每個實驗包括12名參與者,在剛開始的測試中,研究人員評估了部分睡眠不足,對個人認知表現的影響,實驗中參與者每晚只能睡5小時,且持續3天。第2個測試則評估了完全睡眠不足和缺氧的影響,參與者在1個晚上都沒有睡覺,並處於缺氧的環境中。
每天早上,參與者在2個實驗中,都需要在休息和騎自行車時,完成7項任務,而在完成任務之前,他們還需要評估嗜睡程度和情緒狀態。
運動如何提高認知表現? 關鍵原因曝光
最後,2個實驗結果都顯示,在騎自行車後的20分鐘,認知表現皆有所改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會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是因為劇烈運動,可能會變成1種壓力,進而產生負面效果。
喬·科斯特洛表示,因為我們將運動視為1種積極的干預手段,所以我們決定使用現有文獻中建議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果運動時間更長或更強,可能會增加負面效果,甚至成為壓力。
研究的共同主筆托馬斯·威廉姆斯(Thomas Williams)表示,運動可以改善認知表現的假設,可能與大腦血流量和氧化增加有關,然而,上述的研究結果證明,即使在低氧環境中進行運動,參與者仍能比在相同條件下休息時,完成認知任務。
此外,研究人員也研究了在人類缺乏睡眠且氧氣含量低的情況下,運動如何提高認知表現,他們歸因於運動後大腦調節荷爾蒙、大腦血流量、覺醒和動機的變化。該研究還發現,1個人的認知表現並不完全依賴大腦的前額皮質(PFC)區域。
研究的共同主筆Juan Ignacio Badariotti解釋,研究結果表明,認知表現的機制可能不僅局限於這一區域,也應考慮它是分佈在不同皮質和皮質下區域一系列協調過程的產物。
文字編輯:連慧婷
核稿編輯:陳珍妮
▲最近1項由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大規模實驗,他們將研究聚焦於間歇性斷食這種飲食方式,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將進食時間限制在這段時間內,不僅可以減輕飢餓感,還能轉換心情和提振精神。(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間歇性斷食是1種廣泛流行的飲食模式,許多人都會採用此種方法,作為減重和其他健康的效益之用。最近1項由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大規模實驗,他們將研究聚焦於間歇性斷食這種飲食方式,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天中的10小時之內,不僅可以減輕飢餓感,還能轉換心情和提振精神,這項實驗結果發表於貝爾格勒舉行的歐洲營養學大會(European Nutrition Conference)上。
實驗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內 發現女性受試者接受度高
間歇性斷食包括交替進食和斷食的週期,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實施,其中1種方法是時間限制性的飲食(如168斷食法或1410斷食法),即是每天攝取飲食的時間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其餘時間則進行斷食,而168斷食法就是指每天斷食16小時,並在8小時內進食;1410斷食法則是指每天斷食14小時,並在10小時內進食,其他斷食法還包括隔日斷食、每週2次斷食和每週1次的24小時斷食。
研究人員以使用「ZOE健康應用程式」的37,545名參與者為對象,進行了該項實驗,在為期3週的實驗中,參與者先是在第1週被要求正常進食,然後,在接下來的2週內,則於10小時之內限制進食。
實驗結束之後,有36,231名參與者選擇參加額外的週數,在全部的參與者中,有27,371名用戶被歸類為高度參與,其中78%為女性。
採用此方法間接性斷食 有效改善心情又能減輕飢餓感
研究作者之1的莎拉貝瑞(Sarah Berry)博士指出,這是在受控制的臨床環境之外最大規模的研究,此項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確實能改善身體健康,令人興奮的是,研究發現,由於實行間歇性斷食並不需要非常嚴格的過程,就能看到積極的結果,多數人都能達到於10個小時之內進食的限制,進而改善心情、提振精神,以及減輕飢餓感。莎拉貝瑞博士進一步說明,與每天更改進食時間的人相比,保持同一進食時間的人,獲得了更大的好處。
研究人員凱特伯明翰(Kate Bermingham)則說道,這項研究也證明了飲食方式的重要性,顯示食物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取決於你吃了什麼,還取決於你選擇在何時吃你的餐點,限制進食時間是1種對健康有益的重要飲食行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不需要一直吃東西,如果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內,許多人將感到滿足,甚至對減重有幫助。
文字編輯:連慧婷
核稿編輯:陳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