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位於亞熱帶地區,但流感的威脅完全不小於其他溫帶國家,每年有4500人死於流感,而且有80%為65歲以上老人。究竟流感是什麼?流感的傳染途徑有哪些?《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解說流感的症狀、治療及疫苗接種資訊。
流感(Influenza)又稱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會影響呼吸道系統的傳染病,感染可擴及肺部,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流感病毒分為A、B、C、D等4型,其中只有A型及B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目前主要流行的病毒種類如下:
A型病毒:
B型病毒
流感與感冒的初期症狀頗為相似,都有呼吸道的症狀,但流感症狀通常比感冒嚴重,而且病程發展較快。
一般感冒的致病原超過上百種病毒,包括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而流感皆由流感病毒所引起。
流感的症狀通常較感冒突然且強烈,例如全身無力、頭痛及發燒等,痊癒時間較長,需要1~2週才會康復,並可能會引發併發症。若自身或家人出現以下症狀,便需警覺可能是流感,盡快就醫檢查。
流感主要透過飛沫傳染,例如咳嗽或打噴嚏。另外,接觸傳染也是流感的傳染途徑之一,因為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若手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再碰觸自己的眼、口、鼻就可能遭受感染。
流感病毒容易在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因此會隨著旅遊及經貿、社交等活動,而加速疾病散播。在台灣,一般約於11月開始散播,1~2月達到高峰。年初適逢春節,返鄉人潮南來北往,疫情容易隨著感染者的活動而四處擴散。
流感傳染性很強,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病毒就會隨著口沫在空氣中散播,因此很容易透過接觸傳染,下為6大常見風險因子。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管署)
其他風險因素則包括:
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避免重症最有效的措施,特別是65歲以上年長者。老年人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50%以上的重症機率,死亡率也能降低80%。
台灣歷年以來,流感疫情多在11月下旬至春節達到高峰,於2、3月後趨於平緩。由於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才有保護力,因此建議可於每年10月起施打當季流感疫苗。
根據疾管署資料,建議以下接種對象每年施打1劑流感疫苗:
公費施打對象可參考以下資訊。提醒您,每年的流感疫苗公費對象可能略有異動,請以當年度為準;若不屬於公費施打對象,請自費接種流感疫苗,所需費用由各醫療院所訂定,請洽各醫療院所詢問。另外,自費及公費流感疫苗效力並無異,可放心選擇。(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關於疫苗的副作用、禁忌等更多詳細資訊,可至衛福部疾管署疫苗簡介頁面。
醫院通常使用流行性感冒快速篩檢(Rapid Influenza Diagnostic Tests, RIDT,簡稱流感快篩)來輔助診斷。透過採取病患鼻咽、喉嚨等部位之檢體,滴入流感快篩試紙測試區塊,依區塊顏色變化來判斷是否感染流感。篩檢過程只要15分鐘,但其結果僅為初步判斷,實際診斷結果仍以實驗室檢測與醫師臨床判斷為主。
除了臥床休息、多喝水,醫師可能會開抗病毒藥物,例如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克流感 Tamiflu)或扎那米韋(Zanamivir,商品名:瑞樂沙 Relenza)。若出現症狀,請立即服藥,以縮短病程,預防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流感5類高危險群!這7種方法預防)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Verifying...
成人疫苗接種小工具|大人疫苗施打建議與接種時程
以為疫苗小時候都打好打滿了就不用再打了嗎?其實,大人也有不少疫苗要打哦!因為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會隨著時間慢慢減退,所以除大家熟知的新冠肺炎(COVID-19)、流感疫苗,其他疫苗也應參考疾管署給的預防接種建議,另外,其他特殊情況如:高風險群、出國等原因,也都應接種疫苗。成人疫苗接種小工具會根據您的年齡和性別,告訴你每個建議接種的疫苗資訊,現在就開始吧!
疫苗小工具特色
猴痘自2022年6月被疾管署列為第二級法定傳染病後,在台灣已累計40例確診病例,且本土案例比例較高、分布於多個縣市,令民眾更加關注疫情發展。猴痘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紅疹、頭痛等7大項,傳染途徑也不限於性行為,若有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也可能感染,為了保護自己與他人免受猴痘騷擾,疾管署也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可至網路平台登記猴痘疫苗接種,進一步預防猴痘感染發生。
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旬於英國爆發,截至2023年2月,全球已經超過8.6萬人確診、遍布至少109個國家,主要分布於美洲、歐洲,不過近期全球疫情有趨緩的跡象,新增病例數以美洲較多;而在台灣的鄰近國家中,猴痘病例較多的國家則有日本、新加坡、泰國等。
【中醫五臟排毒:從「系統知識」到「對症實作」16堂課|線上課程問卷】 2分鐘填問卷領$250折價券
根據疾管署發布新聞稿,目前通報或確診的猴痘個案,經評估如果沒有住院治療照護之必要,且家中環境符合1人1室的隔離條件,可返家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後續再依據檢驗陽性與否與個案狀況,給予衛教指引、就醫協助、追蹤個案病況、收治住院等處置。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被發現於猴子身上,故有此稱;而人類首例感染發現於1970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之後在中非、西非熱帶雨林一代陸續出現報告。目前外界常見引起猴痘的病株大致分為兩種,分別為中非(剛果)病株以及西非病株。其中,剛果病株較為兇險,致死率可達10%,而相較之下,西非病株較為溫和,致死率約為1%;而疾管署資料也說明,目前的猴痘疫情中經PCR確診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
自1970年之後,猴痘在部分非洲國家有地區性流行(endemic),後續也有非洲以外國家報告境外移入病例。不過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2例無旅遊史、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接觸史的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之後歐洲、北美洲多國也陸續通報確定病例。
猴痘病毒的潛伏期約為3-21天,通常為6-13天。至於猴痘傳染途徑與方式,包括:
此外疾管署資料也指出,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
根據疾管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更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包括:
此外,猴痘患者發燒1~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會從臉部蔓延到其他部位,且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症狀變化依序為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且嚴重者可能有多達數千顆以上的疹子。
不過,疾管署提及,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中,本次猴痘疫情患者的症狀表現較不典型,患者的發燒症狀比較不明顯,皮疹也可能較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因此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猴痘的致死率一般低於10%,不過兒童、免疫功能低落的人較可能出現重症,後續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猴痘病毒患者的治療,目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也就是透過輸液、維持營養的方法,減輕患者症狀與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而我國目前尚未備有相關藥物。
猴痘該如何預防呢?疾管署整理出4大方法:
此外,近期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公開6大措施來預防猴痘病毒:
臺灣時序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各地出現的高溫,讓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依「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0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108年及109年5-10月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就高達1752人及2606人,而110年1月至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522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一、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二、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三、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四、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五、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六、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防熱傷害三要訣
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件:
一、保持涼爽:
(一)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二)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三)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四)雇主應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五)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二、補充水分:
(一)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二)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
(三)可吃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
(四)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五)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
三、提高警覺:
(一)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
(二)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三)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四)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五)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及相關防護、工作重新調整分配,並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
(六)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熱傷害的行動。
國民健康署提醒您當發現自己或親友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搐、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泡冷水、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資料來源:
五要
要知道
要知道使用止痛藥種類,過量使用止痛藥會有傷肝臟、腸胃、腎臟等風險。
(1) 含乙醯胺酚解熱鎮痛藥:用於減輕疼痛和退燒治療,過量使用會有肝損傷風險。
(2)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用於減輕疼痛和發炎,易有腸胃與腎臟損傷風險。
要看標示
要看藥品的藥盒或仿單(說明書)的「成分」欄位上有無“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及注意事項,並按藥袋、仿單(說明書)或藥盒的指示服用藥品。
要告知
要告知醫生,是否曾對此類藥物過敏、是否有肝臟、腸胃、心臟、腎臟等疾病,及有 無喝酒、或同時併用其他藥品。
要遵醫囑
要依照醫生、藥師所給予資訊用藥。
要問專業
服用止痛藥後,如有任何不適症狀,像是:過敏反應、尿量減少、四肢腫脹等,請與 您的醫師、藥師聯絡並儘快就醫。
五不
不過量
不過量使用乙醯胺酚解熱鎮痛藥指示藥品,成人 24 小時內不要服用超過 4000 毫克, 12 歲以上適用成人劑量。6 歲以上未滿 12 歲,適用成人劑量之 1/2。3 歲以上未滿 6 歲,適用成人劑量 1/4。3 歲以下嬰幼兒,請洽醫師診治,不宜自行服用。
不喝酒
使用止痛藥應避免飲酒,因可能造成肝損害。
不併用
不要同時服用二種以上含乙醯胺酚藥品,以避免過量使用會造成肝損害。
不空腹
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胃腸出血,宜與食物一起服用或在 飯後服用。
不亂買
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買來路不明藥品。如需購藥應至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抽菸已知是許多癌症、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成人及大專生成人紙菸吸菸率比起 107 年略為上升,但最令人擔心是電子煙使用率也大幅上升。而菸害防制法部分條文修正,今起日正式上路,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新類型菸品不論是實體、網路販售都會進行強烈取締,全面禁止電子煙,包括使用者也會受罰,且吸菸年齡提高至 20 歲。」
紙菸的吸菸率雖然趨於穩定,但監測調查下發現電子煙使用率持續升高,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劉家秀簡任技正指出:「特別是高中職電子煙使用率從 2% 上升至 8% ,大專生也有 5.4 %,是明顯大幅上升。」
劉家秀說:「社會各界也很關心電子菸氾濫的問題,需要管制,因為新菸品沒有管制的法源難以取締,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下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主要修正有七大重點。」
用煙草以外的物料所製成,或者是以改變菸品原料物理性態製成,模仿菸品使用尼古丁或非尼古丁的電子煙,目前全面禁止不得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包括使用者也是會受罰!
公告指定之菸品,包括加熱菸,應申請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經審查核定通過後,製造、輸入、販售,核定通過之必要組合元件納管。
除了先前的禁菸場所外,擴大至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全面禁菸。
酒吧、夜店於獨立區隔之吸菸室外,不得吸菸,若是在禁菸場所吸菸,處 2 千元至 1 萬元罰鍰。
不得供應菸品、指定菸品必要之組合元件予未滿 20 歲者,亦不得強迫、引誘。若違者提高處 1 萬元至 25 萬元罰鍰。
菸品不得使用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使用之添加物。 刻正預告訂定「菸品禁止使用花香、果香、巧克力及薄荷口味添加物」。
面禁止電子煙,及未經健康風險評估審查通過之指定菸品(加熱菸)。
吳昭軍強調:「藉由這樣明確的法規,除了全面禁止電子煙 ,指定菸品須經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在沒有通過之前目前市面上新類型菸品要屬於不能販賣、展示、製造,新法開始跟地方衛生局開始稽查,希望業者在網路上自動下架。」
資料來源:HEHO健康專刊
講述各項校園健康主題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收聽,一齊走向健康心生活
教育部提醒,抗旱期間仍需注意衛生並兼顧防疫,日常省水可以很簡單,
如淋浴時儲存出熱水前的冷水,可用來沖馬桶、拖地、澆灌等,多元省水、多元利用,
人人都可為抗旱省水盡一份力。相關學校節水教育資訊,
可至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平臺」查詢(網址:https://www.greenschool.moe.edu.tw/gs2/)。
一、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執行111學年度校園菸檳危害防制教育介入輔導計畫,為利菸檳防制教育推廣發行電子報,本(第51)期無菸無檳好校園電子報網址為http://bit.ly/51epaper,請各校自行參閱並推廣,內容摘要如下:
(一)菸害防制大富翁-正向心理策略,為團隊最新開發數位線上教材,網址:https://nosmokingedu.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html
(二)反菸拒檳數位教材,網址:http://nosmokingedu.blogspot.com/2022/10/blog-post.html#more
二、檢附電子報1份。
一、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執行111學年度校園菸檳危害防制教育介入輔導計畫,為利菸檳防制教育推廣發行電子報,本(第51)期無菸無檳好校園電子報網址為http://bit.ly/51epaper,請各校自行參閱並推廣,內容摘要如下:
(一)菸害防制大富翁-正向心理策略,為團隊最新開發數位線上教材,網址:https://nosmokingedu.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html
(二)反菸拒檳數位教材,網址:http://nosmokingedu.blogspot.com/2022/10/blog-post.html#more
二、檢附電子報1份。